永定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城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为增强防御功能,在城外增建瓮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永定门时增建箭楼,同时将城楼规制提高,使永定门成为外城七门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城门。1950年,为打通北京环城铁路,将瓮城拆除。1957年,因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将城楼、箭楼拆除。2004年,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仿照乾隆年间的样式,根据 20 世纪初对永定门的测绘资料,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
先农坛又名山川坛,位于今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与东面的天坛相对应,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衹、太岁诸神的场所。先农坛共有太岁殿、神厨、神仓、庆成宫和俱服殿五组建筑。另有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和观耕台四座坛台。
天坛位于今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以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坛建筑群。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城内城正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由城楼、箭楼与瓮城组成。城楼通高43.65米,是北京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正阳门曾先后四次被火焚毁,1903年至1906年重建城楼与箭楼。瓮城于1914年拓建道路时被拆除。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是明清北京城垣箭楼中唯一开门洞的箭楼,门洞开在城台正中,是最能体现古代军事防御技术水平的建筑。修建箭楼的同时,在其外深挖护城河,并修建三座汉白玉石桥,称正阳桥。正阳桥前建有五开间的牌楼,俗称“五牌楼”。
毛主席纪念堂建于1976年11月,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其主体建筑为柱廊型正方体,南北均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44 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雄伟挺拔,庄严肃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毛主席纪念堂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革命领袖集体的纪念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建筑。碑通高37.94米,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碑心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正面(北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南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碑座四面镶嵌着8幅巨大的浮雕,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自1840年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拓宽,并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在广场东西两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打破了原有封建城市封闭的格局,展示出新的城市格局和精神面貌。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原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大规模重建,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总高34.7米。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
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至清宣统三年(1911),这里曾经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
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内坛保留原坛台、垣墙、大殿,外坛辟为园林景区,堆山开湖,广植花木。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家祖庙。中心为太庙大殿,也称太庙前殿,门窗墙柱均为红色,整座大殿矗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
1950年5月1日,在此设立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宮。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筹建,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最为精彩的建筑是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尊贵、最高大、最重要的宫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或仪式的地方,民间俗称“金銮宝殿”。
中和殿是皇帝出席大典前,召见庆典执事和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清代皇帝多次在保和殿举行宴会,招待外藩使者,为公主举办大婚典礼。保和殿还是清代科举考试“殿试”的场所。凡是通过殿试的考生,均可称为“天子门生”。
明代修建紫禁城时,用拆除原皇宮建筑的渣土和开挖护城河泥土堆砌成山,取名“万岁山”,清代更名为“景山”。
山上观妙、周赏、万春、富览、辑芳五亭橫列,中峰万春亭是坐落在中轴线上最高处的建筑。站在这里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领略城市风采。
景山曾是明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保存着寿皇殿、观德殿、护国忠义庙、绮望楼等古迹文物。1954年,曾在景山设立北京市少年宫,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始建于元代,俗称“海子桥”、“后门桥”。因该桥位于中轴线上,位置十分重要,与中轴线上的“天桥”南北呼应,又有“地桥”之说。
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雕刻古朴大方。2000年,北京市政府对万宁桥进行了修缮,并疏通了河道,清理出了桥洞和河岸边的四只镇水神兽。
万宁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万宁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于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鼓楼、钟楼是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一组建筑,始建于元代,为旧时北京城的计时、报时中心。
鼓楼元代称“齐政楼”,为楼台式木结构建筑。明永乐年间重建鼓楼,样式保留至今。鼓楼记时用“铜壶滴漏”,铜壶设在二楼“漏壶室”。据说,清乾隆朝以后,铜壶滴漏被搁置,改用“时辰香”记时。报时用鼓。楼内设有主鼓一面,更鼓二十四面,主鼓由一整张牛皮绷制而成,用来报时,更鼓用来报节气。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原鼓遭到毁坏。
钟楼原为木结构建筑,后毁于大火。现存样式为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楼高47.9米,楼周围有汉白玉石栏杆。楼内二层悬挂着一口铸造于永乐年间的报时大铜钟,重达63吨,是世界上可以敲响的最大铜钟。钟楼就像一方石印,稳稳地扣在中轴线末端。
随着历史的发展,钟鼓楼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925年,鼓楼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馆”,是北京第一个民众教育场所。1926年,钟楼开设电影院。
1996年,鼓楼、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